作者:POS机客服发布时间:2025-07-20分类:行业新闻浏览:20
近日,央视曝光一起新型银行卡盗刷案件引发关注:犯罪嫌疑人仅用两部手机,无需接触实体银行卡,通过“隔空复制”技术就能完成取现或消费,全程无需输入密码。今年6月4日,江西九江公安接到线索,一伙犯罪团伙在柴桑区某银行利用异常手段取现转移涉诈资金,警方随即展开调查。
通过调取银行监控,民警发现嫌疑人并未使用实体银行卡,而是操作两部手机完成取款:一部手机输入指令,另一部手机直接贴在ATM机上,屏幕自动显示代码后成功取现。柴桑区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刘昌表示,从操作特征判断,嫌疑人极可能利用了手机的NFC功能实施无卡盗刷,这是当地首次发现此类犯罪模式。
NFC(近场通信)技术作为基于射频识别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,本应便民利民——用户可将银行卡贴近ATM机实现无卡取款,无需插卡即可完成操作。但本案中,嫌疑人并未使用实体银行卡,仅通过手机贴靠就完成取款,这意味着他们已非法获取银行卡信息并通过手机模拟卡片。
警方调查证实,嫌疑人在九江多地采用相同手法作案,均通过两部手机配合操作:一部手机运行恶意软件生成卡片信息,另一部手机借助NFC功能将伪造信息传输至ATM机,全程规避实体卡片验证环节。这种作案方式突破了传统盗刷需接触卡片的限制,隐蔽性极强。
随着吕某、刘某两名嫌疑人被抓获,案件细节逐渐清晰。据审讯供述,二人受境外上线指使,通过非法聊天软件接收需取现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,再使用特制恶意软件将手机模拟成实体银行卡。民警现场演示发现,输入账号密码后,软件可生成银行卡虚拟信息,通过NFC功能传输至ATM机,直接完成无卡取款。
作案所得现金被送至上线指定地点,二人从中赚取提成。现场查扣的三部手机中,均安装有可生成银行卡模拟信息的恶意程序,这成为突破银行安全验证的核心工具。
嫌疑人交代,上线提供的银行卡信息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:受害者在不安全POS机消费、办理非正规小额贷款时,卡片信息可能被恶意设备窃取。这些信息经整理后,通过境外渠道分发给各地取款人员实施盗刷。
仅5月27日至6月4日短短9天内,吕某、刘某就在九江柴桑区、濂溪区等多地ATM机非法转移资金超80万元。警方指出,此类犯罪分工明确:境外团伙负责获取信息,境内人员负责实地取现,资金快速流转至多个账户,增加追查难度。
警方提醒,手机用户应立即检查并关闭非必要的NFC功能,尤其在公共场所避免将手机靠近陌生人或可疑设备。使用NFC支付后及时锁定屏幕,防止他人趁机复制卡片信息。安卓用户可在“设置-连接与共享”中关闭NFC开关,苹果用户在“设置-通用”中禁用该功能。
避免在无资质的POS机、取款机上使用银行卡,办理贷款、理财等业务时选择正规金融机构。不要将银行卡随意交给他人操作,卡片信息(卡号、有效期、CVV码)切勿透露给他人。发现银行卡异常交易立即冻结账户,联系银行挂失并报警。
建议为银行卡开通交易短信提醒,实时监控账户变动;开启ATM机无卡取款限额管理,降低单次被盗刷金额;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,避免与其他账号密码重复。遇到ATM机异常提示时,切勿继续操作,联系银行工作人员核实,防止陷入盗刷陷阱。
此次案件警示,新技术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。公众需提高安全意识,金融机构更应升级风控系统,通过动态验证码、生物识别等技术强化NFC支付验证,从源头遏制新型盗刷犯罪。